資訊
了解行業以及華進新聞資訊。
“雙循環”格局下,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的新變化
2021-08-05
The Author :
作 者:吳平 程蒙 陳春渠
發表于:《中國知識產權報》
>>> 引 言
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技術作為關鍵的生產要素,專利作為技術的主要載體,暢通技術要素流轉渠道,提高專利資源配置效率,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與知識產權運用,對于促進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 國外知識產權轉移轉化趨勢
從全球范圍來看,以知識產權立法手段規制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的體制、機制和模式,以實現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權利人的利益平衡,已是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廣泛采取的手段。
總結發現,國外知識產權轉移轉化趨勢主要有四種:
第一種是由美國首建、后來在新加坡和歐盟等地得到認可并實施的高校實踐概念式驗證中心;
第二種是高校技術轉移公司化運作,以色列在這方面探索較多;
第三種是由企業搭建開放式的創新平臺;
第四種是依托科創展會實現精準化對接。
>>> 中國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發展
目前,我國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發展策略是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結合產學研作為突破口,從而加速實現科研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在有關各方的有力促動下,我國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4.7%,專利轉移轉化氛圍日趨活躍,專利轉移轉化指數為54.7,比2019年提高了3.6,專利轉移轉化水平穩中有進。
區縣行政區作為我國城鎮化主體,是國家推動科技創新發展、調整經濟結構模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載體。因此,研究區縣的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現狀,找出阻礙我國區縣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工作的共性因素,對探索“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知識產權轉移轉化的有效路徑,突破我國在政策完善、資金支持、人才培養、服務引導等各方面、各領域的轉化障礙,意義重大。
進一步對比分析我國主要區縣的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基本情況,發現阻礙我國部分區縣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工作的共性因素主要有三點:
一是,現有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水平與現有產業的創新發展匹配度不夠;
二是,現有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市場缺乏創新激勵機制,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還需要加快建設,專利轉讓、技術交易等服務機構和人才也比較缺乏;
三是,現有產學研聯動不夠深入,企業、大學、研究機構間缺乏有效的對接平臺和機制。
通過借鑒、吸收國外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有益經驗,結合我國部分區縣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工作的共性問題,為進一步完善我國知識產權轉移轉化體系建設,我國應積極探索構建“1+4”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政策體系,即打造1個核心,從4個方向進行重點支持,以實現專利供需精準對接。
具體來說,就是建設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平臺這個核心,立足“服務企業創新發展、整合對接外部運營資源、重點促進知識產權金融轉化”的思路,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運行模式,并從四個方向進行政策驅動:
一是落實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法律法規政策;
二是提高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專業服務機構服務能力,并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三是促進知識產權轉移轉化與金融資源有效融合;
四是建立知識產權成果評價標準體系。
>>> 結 語
總之,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知識產權轉移轉化工作應搭建精準交流平臺,激活轉移轉化市場,用好海量知識產權,助力產業優化升級,從而助力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Copyright ? 2021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粵ICP備12081038號